去年到今年,不断地听到看到新零售的各种报道,无人超市、无人货架、生鲜配送。
一个疑问:什么是新零售?是线上线下结合的零售?是大数据的零售?是无人收银无人货架的零售?这些东西不是传统零售都在玩吗。O2O就是新零售?7-11不做数据分析?自动贩卖机不是好多年前就有吗?
好像新零售并没有看到什么新东西,目前看到的种种说法,新零售也没有什么颠覆式创新啊?这就是我们对新零售的误区:零售市场足够大。
这就意味着:哪怕蚕食其中一小部分,优化升级一部分零售行业的劣势,都会有巨大的获利机会。所以,新零售并不是零售行业的颠覆性革命,而是优化、深挖带来的巨大的革新。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哪怕只是优化和深挖,还是会有多么大的不同。
一、用户群体的变化带来的消费变革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零售的变革会是现在?一个重要原因是:线上的流量越来越贵——难道只是这个原因?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80、90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主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逐渐从学生、白领走入了家庭生活,开始购买蔬菜瓜果、开始柴米油盐。一个简单的例子:
从零售的购买习惯这个角度上来讲也是如此,随着他们进入家庭成为零售的主力人群,80、90和父母辈在消费观念上已经大有不同。
这种不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不同于上一代核心关注物美价廉,他们开始为品质(或情怀)支付溢价。
我们的消费品类结构和上一代有差异。
为品质支付溢价好理解,来说第二个:消费品类结构的差异。
以零售中占比很大的食品为例:80、90后从小吃着零食长大,随着年龄增长,零食的消费欲并没有降低,而是在升级,正餐的价值正在递减,而零食消费的品类和品质都在提升。吃的品质和品类都在丰富,而关于食品的消费,我们的高频购买主力范围依旧是近距离的超市和夫妻店。为什么呢?
几百米外甚至一公里距离以外的大型商超缺少便捷性,社区的夫妻店就成了近距离消费的主场地。而夫妻店最大的问题大多都是:品类结构不合理,且同质化严重,几乎无体验优势,更谈不上什么品质。
不同于上一辈对产品品质、品类的低需求,我们变得有要求。因此1公里内近距离的社区店,升级势在必行。品质的要求同时也代表着商品溢价的提升和利润的增大,这是为什么苏宁也好、阿里也好、京东也好都看上了社区店这块香饽饽的原因之一。
二、挖掘消费场景,挖掘用户行为
前面是消费群体变化,另一个变化是玩法的变化。
如果说原有的夫妻店和超市是被动等待用户的话,新零售的玩法是主动靠近用户,走到用户身边,深度的渗透到用户的生活。互联网企业像做App一样,去运作一个门店和货架,时时刻刻在挖掘用户场景,挖掘用户数据,告知用户自己的存在。
那么新零售渗透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场景挖掘下的近场化
线上线下的存在感优势
强关系下的数据化
1. 场景挖掘下的近场化
“近场化”是我看到每日优鲜CEO徐正讲的一个词,我觉得这个词对新零售是一个很好的概括。我的解读近场化包含三层意思:买东西的便捷、解决了网上购物不见其物的挑选困难和速度的快。
(1)买东西便捷
你每天都路过这家店烧烤店,在视觉上根本无法回避它,他会无意识的占领你吃烧烤的心智。
为什么我们看到现在新零售玩的是办公室货架、是社区小店,也就是这个道理,深入用户停留的场景,激发和挖掘消费需求,近距离接触用户,增加购物的便捷性从而促进消费。
近场化是会是新零售的一个趋势。
(2)解决挑选困难
以日常生活中高频刚需的生鲜为例,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质量的控制,生鲜类产品,比如蔬菜瓜果,不经过亲手的挑选,我们对商家长期稳定的品质很难信任,这是网购很难解决的问题。
近距离的货架或者社区店,能解决每次要吃点品质的东西要走很长一段距离去大型超市的繁琐,走两步就到了。
(3)速度快
速度的问题,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前置仓”。前置仓解释为:是在企业的仓储物流系统中,距离门店最近,最前置的仓储物流基地,是在中心仓、城市仓之下的第三级仓储物流,也是实施仓配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其后就涉及到TO B、TO C端的“最后一公里”配送。前置仓能解决两个速度快的问题:
能解决社区店和货架供货速度的问题;
能解决送货上门速度问题。
毕竟就那么近的距离,你好意思送货两小时?所以,这也是阿里号称未来要在全国各地开设2000个前置仓的原因了。
2. 线上线下一体的存在感优势
线下门店是什么?
是注意力抢夺的入口,是流量入口。
但是他有个很大的缺点:传统的线下零售与用户之间是弱关系,我们也没有随手在一个线下门店里留下手机号以及个人信息的习惯。就好像新零售平台在你手机里装了一块广告牌,还特么是大数据智能的,线下门店有什么活动,通知无时差,还有针对性和预见性。
这还只是活动和优惠层面的,更多的信息。
线上线下的一体化,非常的强化了零售平台的存在感优势,提升了用户的注意力。新零售除了加强了传统门店的存在感劣势外,他有个好处:无论你是选择近距离的门店或者近距离的配送,商品到手时间都会非常的快。
也就是说,你几乎可以忽略网购的时差问题了,有活动有优惠顺手就买了,优惠跟产品从下单到收获几乎所即所得。
3. 强关系下的数据化
数据化是新零售被讲的最多的,但这只是新零售的一个重要的侧面。
新零售有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优势,用户注册了线上产品会留下一些的用户数据,包括用户线上的浏览记录、收藏记录,会被新零售线上产品一点一滴的给记录下来。
线下呢?技术的创新也给了新零售线下数据话的机会,通过智能摄像头的智能视频分析系统、WiFi定位感知、基于人脸识别,能非常清楚的统计到你是今天第几位用户,你在哪个商品上停留时间多少?你每周到店的频次以及时间点等等。
那么这些数据有什么用处呢?新零售平台会通过这些数据,知晓小区人群分布、个人消费偏好习惯。配合前置仓和短距离配送,可以让线下门店变得跟线上App一样,做到“猜你喜欢”和“千个小区千种商品品类和陈列方式(对应App的千人千面)”。
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随时调整产品品类结构,配合前面提到的SKU的提升,能做到时刻想你所想。不仅品类丰富,而且产品结构合理。
设想一个简单的场景:
前两天你在网上逛了下某零食,但是觉得贵没下单,今天晚上六点半你收到一条短信告诉你:小区楼下xxx便利店这个零食5折。
而与此同时,你正好在下班的途中,会顺路经过这家便利店,你说你买这种零食的可能性有多大,下班的时候你是不是正好也饿着肚子?
这就是新零售数据化的可怕之处:当我们打通线上线下的数据,一个人的作息时间、消费欲平台很多都能收集并分析到,而社区店零售没有网购需要等待快递的时间差劣势。
也许你现在饿了,但是想到食物要两天后才能到,就懒得买了,毕竟只是解馋。是的,线上线上一体新零售平台,能够建立更完善的用户标签和匹配机制,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能够精准的分析到用户的的各种购买习惯,让你由变犹豫变为直接下单。
而这,仅仅是用户层面的。
最后
新零售是崛起于80、90后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之中,互联网企业通过场景的深挖、大数据模型的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注意力抢夺,在资本力量的加持和本身模式的低层本扩张性特点下,深度优化原有传统零售的新玩法。
最后留下一个问题:
